在我国,赡养父母既是子女应尽的法律义务,也是源远流长的美好传统。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,尽管法律未明确规定子女有赡养父母的责任,可这并未削弱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紧密联系。从人类社会的普遍情况来看,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往往是极为亲密的,这种情感纽带跨越国界,深深扎根于人性之中。
然而,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动物界,情况却截然不同。
自然界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残酷舞台,每一天都在上演着生存与淘汰的激烈剧目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动物能够自然衰老简直是凤毛麟角,堪称一种奢侈,并且在生存竞争的大背景下,衰老的动物并不受 “待见”。于是,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浮现出来:动物老去之后,它们的子女会像人类一样赡养自己的父母吗?
很可惜,在大多数情况下,动物们根本没有赡养父母的机会,这是因为它们大多不清楚自己的父母究竟是谁,又身处何方。
许多海洋生物便是如此,从诞生的那一刻起,就与父母 “天各一方”。父母在繁衍后代后,便放任自流,对于这些海洋生物子女而言,或许终其一生都无缘与父母相见。这种繁衍模式,实际上是生物在漫长进化过程中,为适应环境而形成的自然选择结果。
即便有些动物知晓父母的所在,了解父母的身份,它们也很难实现对父母的照顾。因为动物生存的两大基本需求 —— 生存和繁衍,极大地限制了赡养行为的发生。
大自然的生存法则冷酷无情,即便是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狮子,也每日为获取食物而奔波忙碌。很多时候,它们连自身的温饱都难以保障,又何谈分出食物与精力去照顾父母呢?在长期的进化进程中,动物界已然形成了相应的策略,以应对这种艰难的生存状况。
实际上,在动物界,不仅赡养父母难以实现,有时甚至连自己的孩子都不得不舍弃。生存的残酷性在动物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倘若你观看过《动物世界》,想必对这样的场景印象深刻:一只小狮子意外腿部骨折,母狮无奈之下,只能 “忍痛割爱”,抛弃小狮子。小狮子懵懂无知,不明白母亲为何要将自己遗弃。母狮则发出阵阵哀嚎,仿佛在对命运的不公进行抗争。
但最终,母狮还是温柔地舔舐了小狮子,随后毅然决然地转身离开。小狮子在母狮身后,拖着受伤的腿,拼命地一步步向前挪动,试图追上母亲远去的身影。
母狮在远处回头凝望了一次自己的孩子,随后便消失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之中。母狮深知,即便自己竭尽全力保护小狮子,受伤的小狮子最终也难以逃脱死亡的厄运。这便是大自然的无情之处。
不过,我们也能从中看出,无论是人类社会还是动物界,父母对子女的爱其实有着共通之处。以母狮为例,它们会倾尽全力保护小狮子,教给小狮子各种生存技能。但一旦小狮子长大,便会被母狮驱赶出群体。尤其是雄性小狮子,长大后必须通过击败其他雄狮,才能获得与雌狮的交配权,并建立自己的领地。
如此一来,小狮子与父母再度重逢的机会微乎其微,赡养父母也就无从谈起。而且,当年轻雄狮战胜年老雄狮后,为了促使雌狮尽快繁衍自己的后代,会残忍地将年老雄狮的幼崽全部杀害。雌狮面对这一惨状,往往也只能无奈地旁观。年老雄狮在被年轻雄狮击败后,生命也基本走到了尽头,只能在草原上孤独流浪,不久后便会因饥饿或遭受其他猎食者的攻击而死去。
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界,食肉动物十分精明,它们常常将 “老弱病残” 的动物作为捕食目标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动物能够自然衰老愈发困难。
当然,自然界也存在一些例外。
以大象为例,这类哺乳动物能够感知自身的衰老。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,年老的大象会主动离开象群,前往传说中的 “象冢”—— 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,在那里安静地等待死亡的降临。
再比如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狗,它们通常不会在主人家中离世。在生命垂危之际,狗会前往偏僻安静的角落,独自等待死亡。
有人认为这是狗不愿让主人因自己的死亡而伤心,但从本质上讲,这是进化的产物。
狗的祖先为狼,当狼受伤或感到不适时,出于自我保护,通常会找个安静隐蔽的地方躲起来,以避免遭受其他野兽的攻击。这种自我保护机制深深烙印在狗的基因之中,一直延续至今。
人类与动物界有着本质区别。
人类凭借智慧,拥有丰富的资源,基本无需为食物匮乏而担忧,至少不会因食物问题影响生存方式。正因如此,人类有能力照顾年迈的父母。
但动物界则不然,动物年老后往往会成为群体的负担。即便存在某些动物子女想要赡养父母,这一行为也违背了它们的生存法则,在残酷的自然选择中,这种行为必然会被淘汰。
最后不得不感叹,尽管人类作为文明物种,普遍有着赡养父母的道德观念和行为。但当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时,人类基因深处的 “兽性” 也可能会显现出来,出现抛弃父母的现象。在当今社会,此类情况并非个例。这表明,尽管人类已经摆脱了动物的野蛮状态,步入文明社会,但在基因深处,仍留存着原始的 “野蛮” 印记,在特定的极端情况下,便可能被激发出来。